白菜,十字花科蕓薹屬二年生草本,高40—60厘米,常全株無毛基生葉多數(shù),大形,倒卵狀長圓形至寬倒卵形;葉柄白色,扁平;上部莖生葉長圓狀卵形、長圓披針形至長披針形;花鮮黃色,花瓣倒卵形;長角果較粗短,兩側(cè)壓扁,直立;種子球形,棕色;花期5月,果期6月。 大白菜列為蕓薹種中大白菜亞種,在大白菜亞種中分為散葉、半結(jié)球、花心和結(jié)球4個變種。
白菜原產(chǎn)中國華北,古代稱為“黃芽菜”,其栽培歷史晚于蕪菁,《詩經(jīng)》中記載的“葑”是指與白菜近親的蔬菜蕪菁,直到唐代《新修本草》中提到的“牛肚菘”,才是不結(jié)球的散葉白菜首次亮相。明末清初白菜種植才較為普遍,清代后期,南北各地相繼出現(xiàn)了一些不同品種,中國形成了約800余個特色顯著的地方品種。
白菜含豐富的維生素、膳食纖維和抗氧化物質(zhì),能促進腸道蠕動,幫助消化。白菜有一定醫(yī)用價值,其鮮葉和根可入藥,中藥名為黃芽白菜,具有通利腸胃,養(yǎng)胃和中,利小便的功效,在《滇南本草》等本草書籍中有記載。 白菜的諧音為“百才”“百財”,為美好愿望寄托之意。